

【概要描述】9月9日,对于上海“新华人”来说非比寻常,2004年的这一天,上海新华发行集团改制迈出了第一步。两年后,上海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借壳上市,成为“新华”上市第一股。
【概要描述】9月9日,对于上海“新华人”来说非比寻常,2004年的这一天,上海新华发行集团改制迈出了第一步。两年后,上海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借壳上市,成为“新华”上市第一股。
9月9日,对于上海“新华人”来说非比寻常,2004年的这一天,上海新华发行集团改制迈出了第一步。两年后,上海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借壳上市,成为“新华”上市第一股。
8年时间,上海新华发行集团总部如今已从四川中路搬到徐家汇商业圈中心地带的中金国际广场。时空交错,不禁让人感叹,我国国有文化企业近年来因改革而带来的巨大转变。
记者近日前往上海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司,听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哈九如忆往昔、话今朝、说变化。
抓住机遇传统新华迅速壮大
2004年9月9日,上海精文投资有限公司、解放日报集团、文广集团、世纪出版集团、文艺出版总社,按照36%、34%、10%、10%、10%的出资比例,成为上海新华发行集团股东。由此,上海新华完成从“国有独资”到“国有多元”的转变。
2004年11月24日,上海绿地集团以3.48亿元购得上海新华49%的股份,成为集团第一大股东。至此,上海新华发行集团从国有多元集团转变为混合所有制文化集团,并历史性地成为全国“新华系”首家产权改革成功的单位。
2006年10月17日,600825——这个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存在了10多年的股票代码,从代表“华联超市”变为代表“新华传媒”。通过股权置换,上海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借壳上市,成为我国出版发行企业中第一家A股上市公司。作为上市公司最大股东,上海新华发行集团完成了由传统新华书店向多业态大型文化传媒流通产业公司的转型。
数据显示,通过创新投融资体制,上海新华发行集团规模实力迅速壮大。从2006年到2011年的5年时间里,集团公司利润从7000多万元增长到2.6亿多元;集团总资产从25亿元增长到84亿元,净资产从11亿元增长到29亿元。
创新在先国有控股的“4+1”模式
上海绿地集团以第一大股东的身份入主上海新华时,曾引起业界不小的震动。“新华书店怎么能卖给一家民营企业呢?”说起此事,哈九如依旧是记忆犹新。
“事实上,上海当时采取了‘4+1’的模式,有效地破解了这一难题。”哈九如解释到,所谓“4+1”模式,就是上海精文投资有限公司、解放日报集团、世纪出版集团、文艺出版总社4家股东占股权51%,绿地1家占股权49%,但是,4家股东又用“统一行动人”的办法,较好解决了在所有权上的国有控股。
集团将《职工下岗分流安置方案》改成《职工权益保障方案》,改制不以牺牲职工利益为代价。哈九如告诉记者,集团从股权转让的3.48亿元经费中划出2亿元,作为职工权益保障专用资金。同时还规定,企业不能因为改制,炒员工鱿鱼,但是,职工可以选择企业,在3年内有权离开,而且企业要履行赔偿责任”。
“当时定这种条款无非是想证明:第一,企业是为员工考虑的;第二,企业是有信心搞好的;第三,如果搞不好,员工是可以追究企业责任的。把这些话都讲开了,也就能得到员工的理解,所以当时改制进行得比较顺利。”哈九如说。
文化为本 自觉承担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在做大做强的同时,如何履行社会责任,如何创新社会责任之道?
上海新华发行集团的改革始终围绕文化这个根本,哈九如说,“现在集团整个业务面扩大,经营范围更广,社会影响力也在逐渐增强,如何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成为企业目前思考最多的问题。”
据了解,集团与上海慈善基金会合作,发起并成立了农民工子女艺术教育基金,专门为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提供课外艺术辅导;在云南腾冲援建了一所希望小学,并且已经连续7年给予资助,同时,企业每年还领养一批困难生,帮助他们完成学业;成立了一个知本读书会,把上海的一些金融家、科技企业家组织起来,通过学习,投身公益。
“这些事情,看似与我们企业发展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参与支持社会问题的解决,用优秀的文化影响社会,自觉承担社会责任,是文化企业的题中应有之义。”哈九如表示,希望国家能尽快把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文化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战略提上日程,尽快明确我国文化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和外延,同时,制定文化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激励和约束政策。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