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科: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
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我们来到2021年。新的一年充满未知,但我们愿意用阅读去感受这种未知,迎接未来。在新出版的社科图书中,涌现出不少把握时代脉搏的图书,助力读者了解未来发展趋势。
聚焦“十四五”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在新的更高起点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国面临着许多不同于以往的挑战。新近出版的一些社科图书重点放在深入分析我国今后发展的潜力、面临的环境和条件,围绕现代化新征程中的新挑战、新问题,寻找可行的解决之道。
以《读懂“十四五”:新发展格局下的改革议程》(中信出版集团)为例,本书从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和新发展理念三个维度,深入分析“十四五”规划和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的背景,帮助读者把握宏观大势。
据该书主编刘世锦介绍,专题研究报告体现了各位作者对中长期战略问题的思考探索,“他们有些着眼于全局性议题,有些则聚焦于某个专门领域。由于研究角度和专业背景的差异,各位作者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并不一定相同,而这正是研究的开放性、包容性所特有的”。
“破除信息茧房,看清世界真相。”青年学者施展介绍,新书《破茧》(湖南文艺出版社)有双重内涵:一方面必须突破信息茧房对视野和格局的限制,否则只能活在自己的想象里,无法理解真实世界;另一方面,既有的策略已经难以应对新的现实,新的方法也正待破茧而出。“破茧”一方面是对现实的回应,另一方面是对未来的畅想与期待。
除了呈现广阔的视角,今年开年,还有一些图书将视角放在讲述时代楷模的感人事迹上。师者如灯,燃烧自己,照亮学子的道路。63岁的张桂梅是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的创办者,12年来,张桂梅通过自己的努力,让1800多名山区贫困女孩圆梦大学、改变命运,用知识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如果说我有追求,那就是边疆民族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如果说我有企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和孩子;如果说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张桂梅的精神值得人们铭记与学习。《希望之光——时代楷模张桂梅的故事》(人民出版社)一书选载了她工作生活中的76个故事,并配以108幅照片,来临摹张桂梅与华坪县儿童福利院孩子、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师生感人至深的故事。而《我有一个梦想——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张桂梅的故事》(党建读物出版社)则将视角放在张桂梅的心路历程上,全书收录了关于张桂梅的53个原创故事,按信仰、敬业、为民、意志4个篇章编排,并配发53条张桂梅心声,让张桂梅的形象跃然纸上。
关注文化传承
文化传承一直是社科图书关注的重点,今年也不例外。如《文明的边疆:从远古到近世》(中信出版集团)就将视角放在丝绸之路的开辟上,全书以娓娓道来的方式向读者说明,丝绸之路始于文明之间的相互吸引,它之所以能够延续千年,根本动力在于人类共有的对财富的渴望,以及对美好文明的向往。
传承历史是记录历史的目的之一。“单霁翔带你走进故宫”系列(故宫出版社)就将视角聚焦于此。在书中,单霁翔阐述历史传承与文化自信的关系。“有了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想来600岁的紫禁城更可以驻颜有术,青春不老,健康地迎接下一个600年,再一个600年……希望每一位看过这3本书的读者,都能够感受到中华文化遗产的厚重底蕴,感受到故宫博物院的文化气息。”单霁翔说。(张君成)
文学:汲取温暖与力量
“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近日登上热搜,话题的置顶内容是“如果我们生命中的某一瞬间可以向文学敞开,那我们所感到的那种破碎和孤独感,就可能得到陪伴或消解”。很多人对这句话颇有感触,纷纷向世界敞开心扉,讲述自己和文学的关系。《“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缘何上热搜》一文作者、作家张丰评论说,过去的2020年,让更多人都多多少少获得了自己的“内省时刻”。而文学的“疗愈”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真实自有千钧之力
正如人们所感受到的,灾难面前,文学总会带给人们温暖的力量。2021年伊始,疫情的反复让我们再一次深切地感受到,松懈不得,疫情防控一定是一场“持久战”。回想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出版人第一时间集中推出各种抗疫科普图书,为抗击疫情贡献出版力量。当时业界普遍认为,相比抗疫科普图书,关于抗疫主题的文学作品数量较少,而这种“少”是由作品创作的自身特点所决定的,随着时间推移,相关文学作品特别是优秀报告文学作品开始不断涌现,如何建明的《第一时间》《上海表情》,李春雷的《武汉纪事》等,作家深入一线采访,用心用情记录这段特殊的历史。新近出版的《第76天》(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同样是一部抗疫题材的报告文学作品。本书责任编辑陈玉成认为,作为非虚构作品,客观真实是根本,面对这场全球性的灾难,只有真实书写才对得起经历了这场疫情的人,才能经得住历史的考验。“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是其客观、严谨、饱含深情。”陈玉成介绍,作家熊育群在采访过程中对采访素材严格甄别,力求每一个细节都真实可靠、有据可考。譬如,是什么促成武汉“封城”的决定,援鄂医疗队是怎么派出的……作者期望最大限度接近真实,这也是一种历史和现实的责任与担当。
对于读者,我们更多谈论的是“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而对于作家张炜来说,他思考的是,如果谈论文学,我们该谈些什么?2019年10月,张炜受邀任教华中科技大学“大师写作课”,课前,他从作者和读者的角度思忖:该谈些什么?近50年写作生涯中有太多甘辛体悟,又从哪里说起?思来想去,他从多年的创作经验与海量的阅读心得中,提炼出童年、动物、荒野等8个关键词,也因此有了由文学讲义修改而成的《文学:八个关键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这是一部接地气的文学普及读物,从个体成长经验入手,不学术、不生涩,贴近大众。同时,它还是一部超越文学概念的心灵成长手册,充满着对生命的观察和洞见。
非凡想象创造世界
真实,是非虚构文学的力量之所在。关于虚构与非虚构写作的差别,正如作家梁鸿曾提到,“虚构文学,考察一种飞扬的能力。”波兰女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因获得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而逐渐走进国内大众读者视野,国内已出版她的作品,如长篇小说《太古和其他的时间》《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云游》等,在这些作品中,她以“百科全书式的激情和想象力”呈现了一个个不同凡响的奇异世界。继《衣柜》《怪诞故事集》之后,她的最新小说《糜骨之壤》(浙江文艺出版社)近日出版。“本书是托卡尔丘克在叙事方式上的转型之作。”《糜骨之壤》一书责任编辑李灿介绍,“她不再延续以往的碎片化的叙事风格,以线性叙事穿插回忆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带有犯罪悬疑色彩的故事。”另外,这部小说生态主义色彩浓烈,通过一个动物复仇案洞悉关于人性和生命的秘密,提出关于人和自然关系、人的生命来源的许多深邃问题。
作家周大新的上一本长篇小说《天黑得很慢》,关注的是老龄化社会,而他的新作《洛城花落》(人民文学出版社)关注的是婚姻话题,这也是周大新的长篇小说封笔之作。在本书中,作者用“拟纪实”的手法,用4次庭审的忠实记录,讲述一段婚姻可能面对的大大小小的问题。1月13日,在线上举办的《洛城花落》新书发布会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谈道,翻看这本书,让他想起福楼拜的长篇小说《情感教育》。实际上,《洛城花落》也是一种情感的教育。对此,周大新说,他希望年轻人能够提高自己寻找幸福婚姻的能力。(范燕莹)
科技生活:科技立足当下 放眼未来
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5G、媒体融合……2020年这些科技热点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生活场景中。当下我们可以深刻地感知到,未来已来,将至已至。
掌握科技前沿趋势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全面重塑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对国家治理、产业发展、社会管理、宏观调控提出了全新的课题和挑战。新技术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也是党政领导干部需要了解的知识领域。《科技前沿:领导干部必修课》(人民日报出版社)一书选取九大科技前沿——量子科技、数据要素、新基建、5G、工业互联网、区块链、媒体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由相关领域权威专家学者及商业领军人物撰稿,通过深入分析与阐释,将相关研究精华和前瞻思考分享出来,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和掌握重大科技前沿概念及其发展趋势。
据联合国预测,2050年全球人口将达到100亿。科技能否帮助人类应对未来的挑战?在《重构地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也许可以找到答案。在这本书中,你不仅将接触到水能互联、自能源体系、“植物运动手环”、“数字水”、“数字黄河”等全新理念,更可以见识到人工智能应对地球巨大挑战的新路径、新思考、新理念。书中包含一系列前沿科技领域的鲜活案例,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让我们能够理性、客观地面对未来的挑战,让我们看到了人工智能技术不仅能提高生活质量,对于人类共同面对的现实难题,也在持续发力。
关注日常生活点滴
2021年开年并不是一帆风顺,在短期内,我们虽然无法到达向往的远方,不妨关注一下身边日常生活的点滴。
《北方有棵树》(商务印书馆)是一本关于北京的自然观察和城市物候笔记,以12个月份为线索,直观地感受北京城市、公园、山林的景观变化以及其中的花草与鸟类。作者将一年四季中万物作为一个整体铺陈开来,展示给读者的不只是一幅优美的自然图卷,还有对万事万物的思考与感悟,体现出人与自然之间的深度交流。在城市的边缘,在日常生活里,甚至就在身边一小方天地里,只要留心,我们还可以聆听到许多荒野的声音,感受到大自然的丰富和珍贵之处。万物可亲,也让人心灵富足,只要拥有这种感知力,无论身在何处,都能感受到广阔无边的自然、感受到自然的滋养。
2021年,不管你给自己立了怎样的新年目标,千万不要忽视身边的美,也不要辜负身边的美食。《中国的味道》(中信出版集团)是一本以文字感受风物闲美、勾勒中国风味的美食随笔集。84种美味,12座城市及其背后的美食渊源,作者小宽将10余年美食品鉴经验汇集一册,带着我们搜罗各地鲜为人知的风味美食,从舌尖捕捉人生百态,以文字感受风物闲美、饮食可亲,五湖四海、春夏秋冬,一幅徐徐展开的中国美食地图。(韩萌萌)
少儿:陪伴孩子 更好成长
在出版市场中,童书出版一直蓬勃发展。新年伊始,此类别图书依然表现亮眼,多位名家推出全新力作。在书中,孩子们可以领悟朴素的人生哲理,感知自然的伟力与人情的温暖,保持乐观心态、勇于挑战,在人生的大海上乘风破浪。
儿童文学:蕴含朴素人生哲理
多年来,原创儿童文学一直生机勃勃,是童书出版中的重中之重。原创儿童文学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引领孩子领悟朴素的人生哲理,从书中人物身上汲取优秀品质,更好地成长。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国内外的许多文学活动取消。在自己的小木屋里,薛涛一气呵成写完长篇小说《猫冬记》(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这是一个发生在东北山林里的故事,是关于活着的诸多命题。《猫冬记》中出现的宝石沟,它是真实的地名,位于沈阳棋盘山东麓。在那里,住着薛涛的弟弟一家人。他经常去那里喝茶、吃饭、聊天,听弟弟、弟媳、侄子讲很多发生在那里的故事。“万事万物,生生不息,这就是宝石沟给予我的朴素哲理。一个作者,只要肯迈开步子、低下头来,就能在生活的道路上捡拾到无数创作灵感,他的创作也能生生不息。”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薛涛说。
赵菱的《乘风破浪的男孩》(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是一部当代海军题材儿童长篇小说,通过一个海军家属男孩的成长历程,展现新时代少年奋勇争先、永不言败的精神底色,反映出中国军人的无私奉献、默默牺牲和为国坚守。赵菱期待阅读本书的孩子们,能感受到书中帆船少年身上那种超越自我、永不言败的韧劲,以及海军为国坚守和无私付出的忠诚。
“汉字是有生命的,汉字也有悲欢离合,汉字也有喜怒哀乐,我想把那些‘被委屈’的、‘被误解’的汉字写成小故事给你看看……”《被委屈的汉字》(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是张之路创作的汉字题材人文故事读本,兼具文学性、知识性,让儿童在轻松幽默的故事中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2010年,张之路创作了长篇小说《千雯之舞》,后来改名为《汉字奇兵》。“因为这部书里涉及许多汉字的历史和知识,所以在这期间我阅读了许多关于汉字的论著。我发现汉字不但有意义、有用处,还非常有意思!它们成了我心中的财富。”《被委屈的汉字》的创作立意是让小读者在轻松阅读的同时既能理解和把握这些字词,又能激发他们热爱和探究汉语知识乃至中华文化。“你在那浩如烟海的汉字中撷取一粟,亲近它、发现它、让它盛开,你便会得到欣喜。学习汉字也便成了一种享受。”张之路说。
原创绘本:彰显自然伟力与人情温暖
在儿童绘本中,传递尊重自然、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理念,以及歌颂爱与生命的力量,是永恒的主题。
知名童书出版人海飞的《喜鹊窝》(青岛出版社),极具现实意义。作者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风沙漫天的大西北,讲述了一个“沙进人退、人进沙退”的动人故事,是一首唱给自然和人性的优美赞歌。海飞表示,希望本书能够引发读者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人既是渺小的,也是伟大的。只有尊重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拥有安宁美好的生活。
下雪啦,下雪啦,雪花轻轻落呀,落呀,落在了哪里呢?雪落轻轻落呀,落呀,落在高高的山顶上,落在深深的河谷里,落在收获后的田野上……《雪花落呀落》(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绘本保持了徐鲁作品一贯的诗意品质,读者在体味优美文学趣味的同时还能了解冬季里的各种风物。徐鲁的另一本《秋风起》(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则是通过秋天给大地母亲、给人们的生活、给自然万物送来各种美好的“礼物”,唤起人们对秋天的热爱和感恩。“这套图画书,不是带着小朋友回忆过去,而是把他们引向草木葱茏的大自然和开阔明亮的远方。既然秋风起了,冬天来了,春天和夏日还会远吗?”徐鲁说道。
从寂寥冬日里的等待,到盎然春日里的重聚,薛涛的《脚印》(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是一个满怀暖意的中国故事。“与《猫冬记》一样,《脚印》的创作背景同样为宝石沟,一个孩子守着父母留下的脚印,终于等来了春天。”作品反映留守儿童生活现状,观照他们的心灵世界,为其提供温暖的心理抚慰,并让生活在城市的孩子产生共情。绘本在表达上既有中国特色,又具有国际视野。(杨雅莲)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